实用的高考作文汇编7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考作文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考作文 篇1高考离我们越来越近,作为实施新课标后第一年的语文高考,其“重头戏”作文历来是关注的焦点、训练的重点。和往年相比,高考作文的要求有哪些变化?应当怎样着手高效训练、成为提分的“第一桶金”?备考过程中注意哪些事项?笔者愿与各位同仁、广大考生切磋。
新课标考纲在写作文体表述上变化较大,针对原来大纲版的要求“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改为“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针对去年、前年材料作文特点,新材料的作文出题机率加大,写议论文尤其写哲理散文容易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还有一些细微变化。例如发展等级“有文采”这一块的要求,将去年的“词语生动”改为“用词贴切”,“文句有意蕴”改为“文句有表现力”,变化后的措辞简明扼要,不仅涵盖了去年的要求,而且又丰富了“有文采”的内涵。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下面我们就以一篇模拟作文为例子,说说“高分作文是怎样写成的”。根据刘欢《在路上》歌词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立意自定,文题自拟,文体自选,不得抄袭。“那一天我不得已上路为不安分的心为自尊的生存为自我的证明路上的辛酸已融进我的眼睛心灵的困境已化作我的坚定”“在路上用我心灵的呼声在路上只为伴着我的人在路上是我生命的远行在路上只为温暖我的人温暖我的人”。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一是立意不高、有低幼化倾向;二是审题不清,抓不住材料的关键,对“路”的内涵把握不准、不透;三是所学的语文知识不能灵活运用,写作套路紊乱,没有文学底蕴。导致写作文效果不好,得分不高。怎么办?
高考考场作文“是带着镣铐跳舞”,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内将所思所学、所见所闻打造成阅卷老师需要的文章。从这个角度说,高考高分的秘诀是有真挚的情感、个性化的语言和精彩的细节。笔者建议,考生在考场写作时特别注意三点:一、审题时找出兴奋点。看到作文材料的几十秒钟内,先浮现的构想难免一般化。这时你再围绕题目作仔细搜索,想想让自己或感动或激动、或欣喜或惊喜的东西——这就是兴奋点,得迅速抓住它。有了兴奋点,再进入了特定情境,就有了可供自己发挥的空间,就会忘记压力、消除紧张,从而冷静应对“享受跳舞的乐趣”。二、行文时选出有话好好说的角度。审题后可能好几个兴奋点同时冒出,就要冷静选择,哪个是自己最有话可说且能把它说好的角度。这需要联系自己的经历,或调动自己脑子里已有的储备。三、表达时要运用能体现个性的语言。下面这篇范文,语句优美,巧妙引用大量名言,运用富有个性的语言——或活泼、或理性、或亲切等。少年为文当绚烂,应当成为个性的追求。高考作文既要贴近现实,写出生活的原汁原味,又要语言丰富多彩、感情真挚、个性鲜明。
高考作文 篇2我是一名高中生,从我进入高中开始,老师就告诉我们好好学习,高考取得好成绩,上好大学。
我一直觉得上大学很遥远,毕竟那时我高一,高一并没有努力学习,上课玩手机,晚上躺着玩手机,有的时候甚至玩到半夜一点。在浑浑噩噩中度过了一年。
我高二了,高二上学期正好赶上高考,高三的成绩下来后,我也去凑热闹,看到学长们的成绩时,我才意识到,明年上面就会有我的成绩,我开始紧张起来,我想拥有一份令我无愧于心的答卷。
我开始努力,上课不在看手机,晚上做大量的卷子,我数学不是很好,有不会的题我就去问我们班的数学学霸,每次质检我都会总结丢分原因,可能是因为我的付出,我的成绩现在虽然不是佼佼者但也是名列前茅,付出不一定会有收获,但不付出,一定没有收获。
高考还有七十天,我有些期待也有些不安,但我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充实吞噬了我的不安。
我做了准备,高考,我来了!
高考作文 篇3大凡文章都要以质取胜,这毋庸质疑。仅仅讲究质,而忽视外在的形式,往往会造成误判的情况发生。阅卷者毕竟不是圣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笔者以为,只赏心不悦目算正品,只悦目不赏心是下品,既赏心又悦目为上品。文章在做好了质的同时,是一定要讲究外在美的。如何才能做到外在美呢?
首先,从文面来说,文面如人面,文品如人品。文面作得好,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引起阅卷老师的好感,此所谓“一见钟情”。不可否认的是,每个老师都有从个人的喜好评价文章好坏的习惯,这是由写作心理决定的。那么怎样做才能使文面赏心呢?一是要加强书写。书写能够入体,当然最好。不能入体,起码要落格,大小要匀称,排布要有美感。在这里着重谈一下排布,一般的来说,字占格子的三分之二强是比较美观的,字太大,格子书写就满,觉得局促而臃肿;字过小,占格太少,就会产生蚊蝇满纸、字迹难辨的情况。阅卷老师眼睛疲惫不说,还可能漏掉某些关键语句,造成对文章的内容的误解。一字占一格,切莫一格挤上“兄弟俩”。书写最大的忌讳是字迹潦草、常见字书写随意,鬼画桃符一般。虽是小问题,注意为好。二是要讲究洁净。要做到洁净,准备一支好笔至关重要,漏墨水的笔、划纸的笔、粗细都过头的笔拿到考场上等于准备在考卷上堆垃圾,结果不言而喻。写好的字最好不要涂抹,更不要开天窗。如果真的错了,轻轻一笔斜划掉,或者干脆忽略这0.33分也未尝不可。口水、饮料及其它可能污染考卷的细节都要认真对待,平时养成良好的习惯。三是要考虑字数。高考要求在字数不低于800字,这个限制是要平时多加注意的,最好不要超得太多。太多了格子不够用,一个格子写两个太挤,写在旁边空白处又影响美观。如果还画上一个大箭头,等于要阅卷老师做军训,向左看,向上看,那多累。接上一张纸条贴上去,不伦不类,还误以为你舞弊,吃亏不讨好。字数过少的损失这里不赘,高考评分标准有详细的`说明。
其次,外在结构形式问题。先谈标题,标题在首行要居中。标题过长往往不可取,无法排布美观。再谈段落,题记也好,首段也罢,还是要讲究“凤头”的,少而精。开篇段就300字,那太不合乎我们的审美观了。有好些学生还是摆脱不了三大段的形式,这是不可取的。一篇800字的文章至少要有五个段落以上,如此才中看。虽然一篇文章的段落划分没有一定之规,但似乎还是成了阅读者的一种审美定势。正如一个人穿衣服——帽子、围巾、上衣、裙子、袜子、鞋子一部分一部分要清清楚楚,才上相,从头到脚一块布,岂不成了阿拉伯人?阅读者是不习惯这种“装扮”的。再谈小标题结构全文的问题,一般小标题字数要相差不太大。各部分篇幅长短要合适,要根据内容需要确定篇幅长短。而且笔者主张小标题或中心句结构文章,三个以上小标题或中心句较为适宜。两个觉得呆板,一个小标题的做法几乎没有这种形式,个别学生犯这样的错误是不应该的。
再者,写好文章关键处。标题是第一个关 ……此处隐藏3783个字……,全考985!宝塔镇河妖,全上211!
高考作文 篇7注重思辨能力和理性思维,是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大趋势
20xx年多数高考语文卷的作文命题,都达到比较好的水平。首先,注重思辨和理性思维能力。这是近几年越来越明显的命题趋向。例如上海卷提供了这么一段话,“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要求就这段话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进行写作。考生必须理解并抓住人心中那些“坚硬”和“柔软”的东西,比如原则、信念、感情等,去展开论说。要写好这样的作文,需要有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而不是非此即彼,或用名言警句拼凑一下就可以写好的。上海这几年的作文题重思辨,往往还往哲理上引导,除了语言运用能力,还特别注重思维能力,这样的题很难“套题”,平时读书多的考生自然会发挥得更好。
又如浙江卷,所提供的材料是: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但金代元好问则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格有可能是背离的。要求考生写文章阐明自己观点。这样的题也是要求有辩证的思维,而且要有较多的阅读积累。
我最欣赏的还是广东卷的题。其提供的材料是:“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要求考生就此自命题写作。这题涉及信息化带来便利,也带来某些新的问题,包括人与自然的疏远,人的感受力降低等。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信息社会的发展,都是近来的热点问题,考生一般都会有所准备。但这个题写好并不容易,不能只是讲爱护自然,还需要有点哲理的思索。浙江卷和广东卷的两个作文题目都出得有水平。
一些需要读书“打底”的命题,将对营造读书氛围发挥引导作用
20xx年出得比较好的作文题,共同点是往理性靠拢,要求对所提供的材料有自己的理解和提升,或者要凝聚为某一观点,去展开论述。这是值得肯定的,也体现改革的趋向。高考作文当然要考查语言表达,但语言能力的根本其实是思维能力。
互联网时代,所谓“自媒体”风行,人们的思维方式在改变,许多偏激、片面的语言和思维习惯正在大行其肆。我曾经撰文分析,学生语文能力偏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思维能力低下。片面、偏激、虚无、不着调,往往是因为思维混乱。其实无论是传统的语文教育,还是目前的应试教育,都不注重思维训练。语文教学有必要重新强调逻辑思辨能力的培养,把语言表达训练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才是正路。所以高考作文命题往理性靠拢,既是人才选拔的需要,也有利于扭转当下语文教学的弊病。
现今的语文教学还有普遍的“一弊”,就是对读书,特别是对读课外书不够重视。语文课讲得精细、琐碎,学生却缺乏自主阅读,特别是往课外阅读延伸。很多学生高中毕业了,也没能培养起读书的兴趣与习惯,甚至没学会如何完整地读一本书。语文教学有必要回归“本义”—就是多读书、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很欣喜的是,20xx年有些高考作文命题是注重考查读书情况的,如上海卷、浙江卷,以及教育部“汉语文卷”的命题,都与读书有关,需要读书来“垫底”。这些命题,对于语文课营造读书风气是能发挥正面“指挥棒”作用的。
20xx年的高考作文命题,还比较贴近社会生活,考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让考生有话说,只要结合各自的经历来谈,又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就各有所得,能考出实际水平。如全国一卷、二卷都出得不错。一卷提供的材料是: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屡劝不改,女儿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其父亲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讨论。命题者要求考生给父亲、女儿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看法。这道题材料所揭示的是非常普遍的生活现象,学生肯定都有话说,而且用写信的方式,可以写得有情有理。
当然,贴近现实生活,并不排除发挥想象,而且最好能激发想象,只要这种“想象”是多数学生有兴趣,又比较符合学生的思维特征的。如安徽卷关于“蝴蝶的翅膀本是无色的,只是因为具有特殊的微观结构,才会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缤纷的色彩……”,这会让考生联想到普通的印象和科学观察之间的不同,从而引发关于科技与人生社会的许多思考。题目的现代感很强,又贴近学生生活,还能激发想象,考生有很多发挥的空间。
各地命题水平不一,有的缺乏新意,容易被套作,有的题意不清,难以下手
尽管对于作文题,人人都能“说一嘴”,但回到教学和高考的要求来研究,高考作文的命题比人们的议论想象要复杂得多。由于高考担负着人才选拔的功能,作文题的设计和试卷的其他命题一样,要充分考虑难度系数、信度和效度等要求:作文题难易得适中,测试结果(分数)得相对可靠和稳定,还得考出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阅读题、知识题等比起来,作文题设计更麻烦,既要创新又要稳妥,要防止雷同、套题,还要考虑到阅卷评分是否获得足够的区分度等,可谓左右为难、绞尽脑汁,出题绝非易事。
从20xx年高考作文命题来看,各省市水平显然参差不齐。有些省市作文题缺少新意,比较“老套”。如江苏的“智慧”,四川的“老实和聪明”,湖北的“喷泉与泉水”,重庆的“残疾母亲”的故事,福建的“路”等,都相对较平,容易被套作。
还有些高考作文题的题意不清,缺少必要的规定性。如山东卷题目是乡间有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茎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分辨的。有个小孩想分辨两者的不同,结果把自家庭院里丝瓜和肉豆纠结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父亲看了好笑,就说:“种它们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要求考生根据这则材料来自拟题写作。这道题的毛病是缺少必要的规定性,是提示从生活看结果,还是说探究也需要分类?无论哪个角度都有些牵强,让人无从下手。这是命题的忌讳。
值得注意的还有北京市的作文题。去年底北京市提出语文学科教学改进的21条意见,其中就建议改进评价方式,高考设置“可选择性”作文题。20xx年北京卷就实施了这种“可选择性”,命定两个题目。这种改进应当肯定。但是供选择的两道题的难度不一。其一是“和英雄生活一天”,要设想和早已经逝去的某个英雄在一起,这要求有很强的想象力,非常难。第二题要求写出哪一种物使你产生了“深入灵魂的热爱”,这就相对容易得多,估计绝大多数考生都选作第二题。这样就实现不了“可选择性”的预设效果。
事实上,各省市的语文命题水平,在作文题上可能是最能见出高低的。20xx年仍然有13个省市是自主命题,据说明年绝大多数省市都将使用全国卷。统一试卷之后的高考作文命题,如何实施即将到来的高考和招生制度改革?又如何做到既利于选拔,又能对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产生正面的“指挥棒”作用?这是我们所期待的。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