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体裁作文 话题作文 字数作文 作文素材

谈高考作文

时间:2025-05-15 23:08:18
谈高考作文汇总七篇

谈高考作文汇总七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谈高考作文7篇,欢迎大家分享。

谈高考作文 篇1

摘 要:从高考作文的立意新颖、见解独到、材料新奇、构思精巧四个方面,简要阐发了高考作文的创新要领和获取高分的诀窍。

关键词:立意;见解;材料;构思

作文的创新,是高考要求的一大亮点。它重在考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体现了现代社会的教育观,更体现了高考人才选拔的特殊性和必要性。高考作文的创新主要包括立意新颖、见解独到、材料新奇和构思精巧四个方面,以下逐一阐述。

一、立意新颖

“立意”,就是确立主题(记叙类、抒情类文章的主旨或中心)。立意新颖,也可说是“立意高远”,即“站得高看得远”。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摒弃平庸或一般,做到与众不同。“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具体的办法:或借助想象,展开联想,创造新境界;或借助理性思维,写出思辨色彩,拓展新视野。做到了这些,文章的立意就显得境界高,新颖而大气,这是评价一篇优秀作文的一大亮点所在。

二、见解独到

“见解”,一般是指议论文中作者所持的观点或提出的论点(在记叙类或抒情类文章中可理解为作者对事物、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见解独到,即有个人的独特理解和看法。要做到这一点,要么考虑与众不同的角度,反弹琵琶(逆向思维),写出新意;要么借助逻辑推理(类推事理),阐明观点,得出新观点。这一点,是评价一篇成功议论文的出彩之处。

三、材料新奇

“新奇”,就是新鲜(时间离现在很近)而又特殊(少见)。要获得这一类材料,重在平时积累。首先要广泛地阅读(包括收看影视剧等),其次要精心筛选那些富有时代感、给人眼界开阔的材料(含家庭、学校、社会、艺体、时事等)。拥有了这些有价值的写作素材,实际上就拥有了写作资源,甚至拥有了写作欲望,因为这些材料本身就涵盖了学生的人文关怀,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本色写作是大有裨益的。

四、构思精巧

“构思”,就是对文章思路的构想设计;“精巧”,就是别致巧妙。文章构思的精巧表现为:或标题的创新(巧用比喻、拟人、诗句等拟题),或情节的曲折有致(有波澜、有伏笔等),或结构的出新(开头、结尾的照应,中间的过渡等);或文章技法上的模仿——创新(在模仿中翻新)。要做到这些,重在平时不断地训练和积淀,多读范文,在读中体会;在读中仿写;在仿写中创新。做到了这些,其实就已经把握了文章的内在结构(线索和思路)和外在形式(结构和层次)。

以上四个方面涵盖了作文创新的基本内容,高考作文的创新亮点加分也莫过如此。只要掌握了作文创新写作的基本要领和规律,平时加以练习,持之以恒,我想考生在高考场上一定会夺取高分的。

谈高考作文 篇2

如果说雏鹰腾飞苍穹要经历风雨的击打,那么那搏击长空的意气就是它那犀利的双眼;如果说骏马奔驰于旷野要经历千万里奔跑的锤炼,那么那奔腾万里为夙愿的意气就是助其翻越千山万水的铁蹄;人,欲傲立于世,成为一代雄主立一世伟业,那舍我其谁,勇战万方的意气就是其成功的基石。

舍我其谁的意气,使人奋起。

看惯了凡人的庸庸碌碌,听厌了庸人的自怨自艾,一句“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使我们心中重燃建功立业的激情;听厌了对命运的感伤,想破了身世的无济,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振臂一呼,使我们重生改变命运的豪气。舍我其谁,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重新找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重新树立起一个全新的自我形象。舍我其谁的意气,使我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能力,使我们为了自己身上所担负的重任而勇猛作战。——舍我其谁的意气,是人们腾飞的起点。

献身理想的意气,使人勇敢。

凡人欲成大事者,皆需受尽千磨万砺。也许上天就是喜欢捉弄那矢志于成功的人们,他总是要为孜孜于辉煌的人们设置障碍。那障碍,可能是罗马宗教裁判所前的熊熊烈火,可能是哥伦布远航新[url=]大陆[/url]中连天风雷,可能是红军长征中的雪山草地。然而,幸运的人们呵,他们还有理想,在献身理想的意气的指引下,他们如布鲁诺一般投身于火海,为捍卫真理而与烈火永生;他们在献身理想的意气指引下,如哥伦布一般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为探寻未知世界而披肝沥胆;在献身理想的意气的指引下,他们如红军[url=]战士[/url]一般豪气顿生征服千山万水为拯救民族而抗争,献身理想的意气,是成功的精神动力。

勇于探索的意气,是人们发挥潜能的金钥匙。

科学,充满了未知的美。好奇的人类站在自然与社会圣殿的门口,不时的规探其中的奥妙,而只有勇于探索的人勇敢地踏入了上帝设置的禁区,徜佯于科学的无尽美妙。于是我们看见杨振宁李政道勇于质疑前人,看见吴剑雄勤于实验破解谜云,看见一代大师王淦昌在极其恶劣的科研条件下为物理学发展献计献策。——勇于探索的.意气,是成功之眼。

望尽人类千载悠悠的历史,凡成大事者,皆为意气风发,慷慨激越之人。让我们以舍我其谁的意气为帆,以献身理想的意气为指引,以勇于探索,勇于挑战的意气为浆,驾起人生的巨轮,向着成功的彼岸远航!

谈高考作文 篇3

历年来的高考作文试题尽管变幻莫测,但万变不离其宗,其命题的思维导向不外以下三种:即哲理性、现实性和可塑性。因此,高考作文的训练指导应紧紧围绕这三性去开展。

一、题目的哲理性如1986年的《树木·森林·气候》和1995年的《鸟的评说》的寓言故事,都渗透了深刻的哲理性。

树木、森林和气候之间蕴含着一种朴素浅显而又深邃的哲理,这个哲理没有超过考生的生活知识及理解能力所达到的范围;《鸟的评说》同样涉及到哲学范畴的问题,潜伏着生活中深层的课题,即全面地看待人与事等。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平时就要有针对性的训练。要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引导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事物之间的相互制约性和联系性,并以小见大,见微而知著,掌握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基于上述认识,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曾拟了以下题目:《从<项链>中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刻舟求剑>中得到的启示》切忌形而上学看问题;《从<落叶>中悟到的》见微而知著;《中国青年为什么穿日本和服拍照》学会抓事物的主要矛盾等,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收到了较好效果。

二、题目富于现实性近年来,高考作文的命题很多要求考生能对生活、社会问题发表见解。

有的由自然现象引向生活,有的由生活现象过渡到社会问题,有的从寓言故事引发出社会弊病,有的从生活琐事中折射出引人深思的课题。而且命题涉及到的各种门类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如1985年的作文题是关于三废治理问题,涉及到环卫方面的知识;1986年作文题触及到林业、气象和生态学等方 ……此处隐藏1723个字……,部分省份的评卷老师出面澄清,称高考作文阅卷一般不会轻易给零分,所以高考后流传的“零分作文”绝大多数是网友恶搞的伪作。

周某清晰的记得,当初本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进入尾声的时候突然横空杀出个蒋昕捷,高考作文“诚信”以一篇《赤兔之死》征服了评卷老师,之后每年的六月末七月初各省份的满分作文均会见诸报端:或措辞犀利,鞭辟入里;或引经据典,横亘古今;或天马行空,大胆创新。而在周某进入大学以后,随着互联网的盛行,虽然高考满分作文仍会于六七月份在各大媒体上准时出现,但是关注度却败给了网上流传的所谓“高考零分作文”。而细细品读这几年的所谓高考零分作文,均会发现这些零分作文乖张大胆,直言不讳,抨击丑恶,针砭时弊;直来直去的风格与满分作文的文采飞扬内涵丰富形成了很大的反差,而对社会的思考甚至远胜于满分作文。不得不承认,满分作文和零分作文之所以受关注,归根结底还是跟社会对高考的重视是分不开的。而对作文评阅而言,一个老师有一个审美观点,一篇作文如果能让所有参与评阅的老师都拍手叫绝,那这篇文章一定是有它的独到之处。因此,当分数成了广大学子的命根子的时候,如何能征服评卷老师,尤其对没有明确评判标准的作文而言,则显得至关重要。因此,高考满分作文一出来,不少考生便开始争相模仿,结果这些模仿之作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有人说过:“第一个把美女比作鲜花的是智者,那第二个把美女比作鲜花的就是蠢蛋”,那样第一年蒋昕捷写了个古白话文拿了满分,第二年又有人用文言文写了个进化论题材的文章拿了满分,于是第三年就有一个考点冒出许多半文不白的文章,不仅不能征服评卷老师,反倒会让评卷老师感到厌烦,有的甚至可能连平均分四十分都不到。真正的满分作文的作者,都是对生活有着深入的思考的,这还是在于平日的积累,并不是照猫画虎就能拿个五十多分甚至满分的,照猫画虎,甚至还可能步周正龙的后尘,见笑于大方之家。

而零分作文受追捧,一方面原因是大众对高考满分作文的审美疲劳,另一方面在于近几年有些省份的作文题本身就不知所云,这也就让网民有了恶搞的冲动,随便写一点针砭时弊讽刺社会的东西就冠以零分作文的标题来赚取点击量。其实这是最下三滥的一种标题党,是对网民不负责任的行为。何况高考本来是挺严肃的事情,被网民拿来这么一娱乐,借着网络传播的力量,很有可能使得社会进一步把高考妖魔化。这样,决定考生命运的一考在民众眼里就没有那么公平公正了,从而产生错误的舆论导向。

其实高考作文本身就不好写,高考满分作文更不好写,而真正的高考零分作文比高考满分作文还要不好写。过分追捧满分作文不能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注意是作文水平,不是写作水平,因为应试教育下的作文水平是不能代表写作水平的),只能扼杀创造力;而过分恶搞零分作文,只能妖魔化高考,通过以讹传讹蒙蔽民众的正确认知。

谈高考作文 篇6

随着我国城市的新街道和新兴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卡地亚”、“塞纳维”这样的洋地名也如雷贯耳,渐渐的也就习以为常了。但“洋名称”的大量出现,却使我国许多古老传统地名的消亡和具有名族特色地名的弱化。由此引发了许多问题,我觉得应理性思考一下地名洋化。

地名洋化确实冲击了民族文化传统,隔绝人们历史记忆,导致文化的断层化。

有人说:“老地名承载着古老文化,记载着古代的地理人文,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民族的根,绝不能被洋化。”随着时移世易,历史留下的痕迹也在逐渐消逝。隐入草丛的青石板、瓦片上隐约的纹路、小巷中吟唱的歌谣,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在这里,小巷有了新的洋名字,青石板被水泥替换,瓦片被现代机械无情碾压化作尘土。街道、小巷披上了新装,但这光鲜的背后总让人感到空虚,仿佛顶着明媚的阳光,却丢弃了古老传统文化的影子,丧失了魂魄。

地名洋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应拿来为我所用,但不能唯洋是崇。

现今,我国打开国门,与其他国家的交流非常频繁,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各地都形成了许多外国人的聚居地。像在北京的望京,许多韩国人都居住在那里,为了使他们能够生活得更方便些,那里的街道、店铺都取的是韩国“洋名”。这不是崇洋媚外,而是中外相融,丰富中华文化。相对于这些无关紧要的地名洋化,但涉及到历史文化重要的地名是不能洋化!比如不能把“望京”改为“首尔”;再如新兴建筑取洋名,为的是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又或是满足人们心理上的“洋名新奇观”。但故宫门前的天安门广场是永远不能改名的!因为它承载着历史的痕迹,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

对“地名洋化”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批判性的吸收,切不可迷失了自己。

人们偏爱“洋名”的现象泛滥值得人们深思,央视《焦点访谈》、《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对此给予了批评。洋化地名可以,但我们一定要提防文化侵略。简而言之,我们可以住在叫“罗托鲁拉小镇”或“亚特兰蒂斯”这样的小区,但我们依旧是中国人,我们的心中时刻铭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若是过度制造出地名洋化的风潮,将会混淆中外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扭曲人们的价值取向,造成民族传统文化被侵略、被弱化局面。与世界接轨,与时俱进,可以开阔视野,但不能迷失了本性。

地名洋化,就像是在我们民族文化大树上挂起一盏盏华丽的彩灯,可以进一步增加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但我们一定要扎牢传统文化坚固的根基,方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谈高考作文 篇7

受访者认为新规不应机械;有专家担心注意防差错而喧宾夺主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于日前公布,其中语文试卷每写一个错别字扣除一分。“错一字扣一分”,假如错上几十个字,作文岂不是白写了———这是众多家长与学生的担忧,甚至有人认为这个新规定“很恐怖”。

多数受访者反对“一刀切”

“高考现场非常紧张,很有可能一边构思作文一边产生笔误,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被扣很多分,我会觉得比较委屈。”上海向明中学学生田园说。

从事编辑工作的卢劲杉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导向,提醒考生注意扎实打好基本功。但她同时认为,如果“一刀切”地执行,就陷入了机械化的怪圈,“比如,对于一个字频繁使用错误究竟该如何扣分?”

“比如说一个同学的作文写得很优秀,原本差不多可以得满分,但错了15个字,按这一标准,完全可能导致他从一本掉到二本!”上海五十四中学一王姓同学说。

专家称不会重复扣分

“扣分没有上限看上去很可怕,但其实一篇作文错十几个字的情况是很少见的,多数是三四个错别字,也就扣个三四分,跟过去没多大差别,考生不用害怕。”上海高考语文阅卷中心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周宏说。

周宏承认,一篇写得很好的作文因为错别字被多扣分的可能性是有的,但“一般作文写得好的考生,错别字也不会多”。他说,按高考语文阅卷标准,重复写错一个字,不会重复扣分。

教育者担心“喧宾夺主”

上海建平中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中学语文教育专家程红兵说,高考语文错别字扣分太重的话,也违背了高考选拔意义,“如果由于扣分太多而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到防止出差错方面,难免喧宾夺主。”

程红兵比较推崇上海卷的做法:错三个字扣一分,扣满五分为止。

《谈高考作文汇总七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